時序隨著季節的轉變而推演,留學的遊記來到了最後一篇,記錄我最愛的英國。
並非刻意的描寫,僅僅是單純記錄自己那一年的點滴,還有一顆堅持著要勇敢但還是膽怯的心。
那是從二十四歲的自己跨越到二十五歲的自己,最印象深刻的記憶片段。
有許多的心裡話,思索許久,還是想提起筆,寫下來。
倫敦的腳步比起牛津,還是稍微快了許多。
有著相對便捷的交通、相對擁擠的人潮、相對昂貴的物價、相對美好的事物。
從牛津到倫敦,搭乘coach只要不到兩小時的路程。
相當於從台北到台中的距離。
在英國留學的期間,陸續也去倫敦幾次。
與朋友的附約、觀光客的當地旅遊、自我的放逐等等。
電影裡時常看到的溜冰場,是接近聖誕節的象徵。
有許多家庭快樂地在冰上飛舞。
在自然博物館前,高聳的聖誕樹佇立著。
一切都非常有聖誕節的氣氛。
磚紅的牆,與匆忙的行人擦肩而過。
除了旅人緩慢的步行,大多數的倫敦行人走路都是飛快而至。
路過的街景,都像是從畫裡走出來的風景。
歷史留下的記憶,深刻地烙印在整座都市裡。
我時常在想,選擇到國外留學,進修深造,是為了什麼呢?
這個問題縈繞在心裡許久。
也許是嚮往著國外的生活、也許是想要充實自己的經歷、也許只是為了一張文憑。
這麼多的可能,其實都化成一種匯集。
明明都考上了正式老師,為何還是要選擇出去?
明明可以過著安逸的生活,為什麼總要跟生活過不去,唱反調?
我也被這樣的問題困擾很久,為什麼最後自己還是選擇了出來。
其實自己也並不是那麼勇敢的人,對吧。
一個人走在街上,也是會寂寞。
一個人睡覺,也是會孤單。
一個人吃早餐、午餐和晚餐。
一個人到圖書館寫作業。
一個人旅行,從這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。
一個人漫步,從城市的東邊到西邊。
一個人,想念在遙遠一方的家人。
一個人,想念著觸不到的戀人。
我其實也沒有那麼堅強、勇敢。
面對未知的生活,總是充滿著巨大的恐懼。
不像開朗的人,總是會擔心這個擔心那個。
怕做不好、對自己沒有自信。
可是,最後的我,還是決定走出來了。
離開我的舒適圈。
學習與自己對話,當夜深人靜的時刻。
學習傾聽自己的聲音,了解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。
後來的我才明白,依賴,是最軟弱的性格。
可以小小的依賴一個人,但千萬不可以總是依賴這個人。
在國外留學的期間,原先我以為,需要有一個像浮木一樣的角色。
讓他來承擔自己的所有情緒。
但是後來我發現,生命與經驗是要由自己去創造的。
而情緒,也不應該分攤給別人。
在這座陌生的城市,我彷彿找到了自己。
成長最快的時候,是我一個人離開台灣,來到英國留學的時候。
我學會做什麼事情都能一個人面對。
也學會不需要別人的陪伴就能達成許多困難的事。
這趟旅程,儘管有著五味雜陳的過程。
卻也是最豐富、最想念的過去。
從來都不會後悔選擇到國外留學。
因為擁有這般經歷,才能造就現在的我。
與這幾座城市共同生活著,彷彿就好像,自己在跟他們談戀愛的感覺。
如何用心待他,他就如何用心待我。
出發來這裡的時候,我二十四歲。
除了大學時到台灣南部就讀,基本上生活圈都在北部的家鄉。
一直沒有踏出舒適圈的我,選擇離開。
能夠下定這樣的決定,是我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回憶。
如果人生能重來,我依舊願意選擇出國體驗。
打開翅膀、勇敢飛翔、到世界的另一端闖蕩。
如今回想起來,這些畫面都是歷歷在目。
彷彿昨的我才剛經歷過。
一直感謝著我的父母,給我機會讓我遠走高飛。
用心、用雙眼、用腳步,去感受這個世界。
而我努力著,做到了。
像每一位留學生一樣,我們都做到了。
成長如果沒有帶一點痛,怎麼能感受到喜悅?
痛過了,所以我們都長大了,變得更加成熟了。
現今,全球因為疫情肆虐,許多人的遊學都因而卡住。
好險當時的自己能鼓起勇氣踏出腳步,用力向前邁進。
所有的留學生都是孤寂的,習慣一個人,是留學生的心境寫照。
然而,生活的美好經歷是由自己創造的,不要害怕一個人,要戰勝一個人。
好不容易,終於走完這趟旅程,有哭有笑的留學生涯,我做到了。
二十四歲的我,認真與這些城市,談了一場很美很美的戀愛。
而今夢醒了,我也該回到現實了。
感謝英國帶給我那麼精采的回憶,有朝一日,再訪當初的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