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要介紹的是英國作家Anthony Browne的Piggy book這本繪本。
中文翻成朱家故事,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性平教材,家事,到底是誰的事呢?
這次,我也是帶著二年級的孩子領讀這本繪本,並讓學生做繪本的猜測及聯想。
同樣是花20多分鐘進行,每次上繪本都像在跟時間賽跑一樣,非常趕!
家事在孩子的心中大多都是媽媽在做,最後媽媽累壞了,在這本繪本的最後拋開了一切,選擇去做她想做的事。
而故事裡平時看起來懶惰的父子三人,因為少了媽媽的照料,最後也必須堅強地捲起袖子開始清掃家裡環境。
透過不斷地問答,讓學生去思考家事這項活動的對象,一不見得要是既定的刻板印象。
我讓孩子分組討論,在自己的家中,平常都是誰在做家事呢?
其實性平觀念日漸開放,我也聽見許多不同的聲音。
小朋友討論很熱絡,打鐵趁熱之際,發下製作好的學習單。
因為主要的教學重點在於學生能夠理解並分擔家事的責任。
家事,是每一個人的事,並非只是媽媽的工作或是誰誰誰的責任而已。
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,每個人都有義務要幫忙。
其實現在社會,大多家庭也都是雙薪家庭的模式,並非僅是母親在家擔任家庭主婦的型態。
因此透過這本繪本及學習單,讓孩子將父親與母親的形象具體化,引導學生畫下平等的父母親模樣。
爸爸可以幫忙洗菜、煮飯、做蛋糕,而媽媽也可以修理車子。
其實我在帶繪本,即便英文句型及單字不是那麼符合低年級的孩子,我都還是會講給他們聽。
主要是因為這些著名的英文繪本都有翻成中文版,而學生也大多看過中文版的繪本。
所以當我在唸繪本的時候,是希望學生可以聆聽老師的語句,同時也觀察老師的表情動作。
透過聲調的抑揚頓挫去猜想故事起伏,也藉由肢體的動作和表情去分辨感情與情緒。
可以的話,再帶點繪本裡頭簡單的單字和句型,我認為這樣就已經足夠了。
當然,最後一定要有實作的產出,而學習單就是最方便的實物了!